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福州雙拋橋流傳著榕版“梁!逼嗝缾矍楣适

  在福州市鼓樓區(qū)楊橋東路沿著衣錦華庭再往前走,有一座被榕樹簇擁環(huán)抱的石橋,橋上有紅綠相間的遮雨亭,鬧中取靜,這處人文景觀就是“雙拋橋”。

  據(jù)介紹,過去橋下的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的潮水在此匯合而得名。明《閩都記》記載,“二潮吐吞,繚繞若帶,會城一奇也”。如今河已不復存在,兩棵合抱榕樹還一前一后纏綿地相擁于亭上。

雙拋橋位于楊橋東路上。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雙拋橋位于楊橋東路上。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以雙拋橋命名的街巷。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以雙拋橋命名的街巷。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橋欄兩邊的石柱上還分別刻著字跡仍可見。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橋欄兩邊的石柱上還分別刻著字跡仍可見。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行人來往,游人在橋亭落腳乘涼。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行人來往,游人在橋亭落腳乘涼。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雙拋橋旁兩棵榕樹樹根交錯,民間流傳著凄美愛情故事。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雙拋橋旁兩棵榕樹樹根交錯,民間流傳著凄美愛情故事。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橋上刻著光緒丙午建的字樣。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橋上刻著光緒丙午建的字樣。東南網(wǎng)記者 林先昌攝

  雙拋橋是單孔石拱橋,橋長9米,寬2.9米,跨度4.8米,橋拱由十九條方體石柱砌成。據(jù)橋石欄板題刻,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原橋已毀,歷經(jīng)幾度重建。

  現(xiàn)走進橋內(nèi),橋欄兩邊的石柱上還分別刻著“古名合潮橋”和“光緒丙午建”“雙拋橋古蹟”的字樣,在橋欄上還能看到,“唐代天寶十二年建”的字樣。橋上建有風雨廊,兩開間懸山頂。

  據(jù)文物部門考證,現(xiàn)存的橋為清光緒二年(1876年)修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出版的《福州市全圖》中,雙拋橋仍標注為呈直角的兩橋。

  橋上斑駁的石頭,印刻著年代的久遠。

  十幾年前,因城市發(fā)展,道路改造,擴建楊橋路時本來要殃及雙拋橋,后為了保護這座古橋,工程把原擴路的規(guī)劃向北移了5米。這一移使擴路費用多花了三百萬元,這才有了現(xiàn)在看到的“雙拋橋”。如今的雙拋橋雖無往昔小橋流水的景觀,但橋面和雨亭等仍基本保持原貌。

  “雙拋”之名到底從何而來呢?清《閩雜記》中記述:“相傳昔有王氏子與陶氏女相好,父母奪其志,月夜同投此橋,故名!爆F(xiàn)如今從遠處看,雙拋橋旁兩棵榕樹樹根交錯,樹枝在空中相互纏結(jié),好像一對相擁的戀人。關(guān)于這座橋的來歷,在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據(jù)民間傳說,明末時雙拋橋邊有劉、陳兩家,劉家公子欲強娶陳家女為妾,陳女不從,與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雙雙被綁拋入河里溺死。有民謠云:雙拋河里不分離,“夫妻結(jié)成連理枝。豪強劉家欠血債,世代合潮聲凄凄!睆拇,“合潮橋”改名為“雙拋橋”。而那對情人化身榕樹,緊緊相擁,生死不離。

  有讀者將其傳說視為榕版的“梁祝”愛情故事,F(xiàn)在讀來仍感慨不已。如今,橋邊兩棵古榕,依舊相偎相依。行人來往,游人在橋亭落腳乘涼。古榕樹蔭下的雙拋橋,在鬧市中繼續(xù)向世人訴說著它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記者 林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