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凌
封建社會長期實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特征的婚姻制度,壓制了人們追求自由戀愛的愿望。于是,非法定婚姻關系的男女相戀便時有出現。在七夕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中,就摻雜了這方面的內容。
到明朝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出現,封建婚姻制度受到強烈沖擊,物欲橫流也在發(fā)展。出生在商品經濟發(fā)達的蘇州地區(qū)的文學家馮夢龍,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大膽提出以有無真情作為男女確定婚姻關系的標準。他在《情史》中說:長期以來,傳統(tǒng)社會對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臨之以父母,誑之以媒妁,敵之以門戶,揚之以禮法,婚之以賢不屑”,致使女子“盲從聽之”“隨風為沾泥之絮”,造成無數悲劇。這是極不合理的!
他主張:“男女相悅為婚,此良法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馮夢龍在《情史》中收集記錄了六七個有關七夕和牛郎織女的傳說,在點評中做了梳理,其核心觀念是指出非法定婚姻關系的男女相戀(即謂“情人”)要以真情為基礎,同時對男女淫亂關系則予以貶斥!
如“織女婺女須女星”,寫的是唐朝時一個罷職御史的兒子和兩個外甥頑駑不學,被關在深山僻處讀書,仍不思悔改。突有一夫人送來三個美女(自稱系“織女婺女須女星”三星下凡)與他們婚配,并用神法使他們變聰明,但因彼此并無感情基礎,最后以真相被戳穿結束。馮夢龍批注道:“三女星降世是矣。夫人豈三星之母,小兒豈三星之弟耶?夫人是何名號,夫人之偶又是何人?能令宣尼、尚父傴僂奉命,真可怪也?況人間擇配,尚必才望相當。三子福分既淺,又蠢然無學,三星何取而降之?疑小說家有托而云爾!辈挥枵J可的主要原因是,馮夢龍認為他們之間的非法定婚姻關系缺乏以真情為基礎。
還有一個故事,男主人公“太原郭翰”獨居,一夜,月明風清,有美女從天而降,對郭翰說:“吾天上織女也,久無主對。而嘉期阻曠,幽態(tài)盈懷,上帝賜命而游人間。仰慕清風,愿托神契。”兩人發(fā)生了關系, 自后夜夜偕來。當情好轉切后,翰戲之曰:“牛郎何在?哪敢獨行!”對曰:“陰陽變化,關渠何事。且河漢隔絕,不足為慮。”后將七夕,忽不復來。經數月,方至,翰問曰:“相見樂乎?”笑而對曰:“天上那比人間,正以感運當爾,非有他故也,君無相忘!币荒旰,美女說:“帝命有程,便當永訣!庇诌^一年,美女給郭翰寄來一首詩:“河漢雖云闊,三秋尚有期。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
詩中的“情人”字眼,確實表達了非法定婚姻關系的男女相戀的本質含義。但馮夢龍依然認為他們之間的情人關系缺乏真情為基礎,且不能容忍他們對牛郎織女恩愛情人關系的褻瀆,于是批注道:牛、女,皆星也。女若有情,牛亦不減。安得云“陰陽變化,關渠何事”,又安得云“感運當爾,非有他故”耶?天帝以惰織之故,隔絕牛郎,而他會反縱之耶?此必無之事也。
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在封建社會長期流傳中被加進了封建思想。如南北朝任昉的《述異記》寫道:“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纴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边@里明顯吹捧天帝和丑化織女。
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一個以民間傳說為藍本的新故事: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云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私自下凡,兩人就結成了夫妻……農歷七月七日夜晚,喜鵲主動給牛郎織女搭橋。人們每當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都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牛郎星和織女星。
該故事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和主流民意,從此成為七夕節(jié)意蘊的代表性解析。
(作者為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