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廈門11月9日電 (夏鐘)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專業(yè)委員會2024學術年會9日在廈門大學舉辦,與會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討面臨當代信息技術革命條件下如何重塑外國新聞傳播史學術研究的新格局,進一步推動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本次年會以“技術賦能與新知識生成”為主題,旨在凝聚學術共同體智慧力量,為新時代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廈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超鵬致辭說,希望與會者暢所欲言、交流思想,共同推動外國新聞史研究的發(fā)展,為增進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智慧。
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姜飛教授在致辭中強調應該從歷史性、學術性、政治性三個維度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與“全球文明倡議”,并以此為主軸推動新知識生產(chǎn)與外國新聞傳播史專業(yè)委員會的發(fā)展。
在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十所高?蒲性核氖辔恢麑W者主要圍繞技術賦能與新聞傳播學的變革、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話語權建構等主要議題,分享各自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與獨到見解。
在技術賦能與新聞傳播學的變革方面,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教授強調技術進步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鼓勵對新聞真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IAMCR)主席、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達雅·圖蘇教授指出數(shù)字技術正深刻影響國際傳播格局,呼吁明確信息與知識的界限,掌握國際傳播信息自主權。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衛(wèi)東教授認為,當代傳播學需深入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歷史與未來的內在聯(lián)系、技術與人文的平衡。
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紀莉教授指出情感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關注情感研究范式的新發(fā)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向芬研究員闡述智能媒體時代國際輿論戰(zhàn)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強調未來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guī)、提升技術手段以應對挑戰(zhàn)。
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話語權建構方面,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尹韻公教授認為外新史研究應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和外交大局,傳播中國聲音,打破負面輿論態(tài)勢。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委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教授剖析了當前國際傳播實踐場域的基本態(tài)勢,提出需突破傳統(tǒng)框架,積極參與國際傳播實踐活動。
教育部國際傳播聯(lián)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姬德強教授強調全球視野、地方關懷、主體性探索是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的三維前提,避免文化民族主義和方法論民族主義的傾向。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林升棟教授介紹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東南亞分國別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成果,邀請更多專家學者加入研究隊伍,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做出積極貢獻。
本次學術年會由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辦,設置智能傳播研究、國際傳播研究、外國研究、本土研究、新聞傳播學學科探索等五個平行論壇,吸引一百多名專家學者以及高校師生積極參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