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海峽姐妹】叢艷靜:援疆路上綻放的雪蓮花

  雪蓮,如雪雕琢,又如蓮綻放。在天山雪原下,它以一種寧靜的姿態(tài),悄然挺立,又以一縷高潔的清香,傳播淺淺芬芳。

叢艷靜(左)來到種植戶的基地,為種植戶鑒定黃椒的品質。
叢艷靜(左)來到種植戶的基地,為種植戶鑒定黃椒的品質。

  叢艷靜,三明永安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站長,一位外表文靜、秀氣,骨子里透著利落、干練的女子,在援疆實踐中不斷成長。在瑪納斯的土地上,她奔走鄉(xiāng)村,推動產業(yè)結構調整,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在三明援疆指揮部,她積極傳播三明援疆聲音,增進明瑪情深,在天山下綻放雪蓮般的芬芳。

  一份初心書寫援疆精彩答卷

  一朵雪蓮花,從發(fā)芽到開花,須經5年,才養(yǎng)成純潔、堅韌的氣質。在援疆路上,叢艷靜錘煉自己的意志和擔當,如一朵雪蓮花靜靜盛開。

  未到新疆時,在叢艷靜腦海中,新疆是地圖上那片遙遠的土地,葡萄溝、火焰山、天池……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西域風情令人向往。懷著一份對新疆的憧憬,2022年4月,叢艷靜主動提出申請,告別了11歲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作為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選派的短期農業(yè)技術干部,來到瑪納斯,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農業(yè)智力援疆。

  離家萬里,家里老人怎么辦,孩子教育怎么辦?叢艷靜常牽掛于心。丈夫對她的援疆工作給予了很大支持,“你在瑪納斯好好工作,不要牽掛家里!闭煞蛑鲃映袚疹櫦彝ズ徒逃⒆拥呢熑,成為叢艷靜堅強的后盾。有了家的支持,叢艷靜更加主動投入援疆工作中,積極參與瑪納斯土壤普查、鄉(xiāng)村技術培訓等工作。

  第一次短期援疆工作生活,讓叢艷靜收獲了一份深厚的援疆情。2023年5月,叢艷靜報名加入三明援疆第九批工作隊,再次來到瑪納斯,開啟了為期一年半的第二次援疆工作。

  “來疆為什么?在疆做什么?離疆留什么?”再次踏上瑪納斯的土地,叢艷靜常常思考這“援疆三問”,“這次中長期援疆,我想盡所能多做一些事情!彼谂螘鴮懜实脑鹁怼

  廣東地鄉(xiāng)袁家村有著200多年的水稻種植歷史,因土壤富含硒元素,產出的“瑪場湖”大米名揚全疆。2000年,該村水稻種植面積達萬畝以上。但在2005年后,種植規(guī)模銳減。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叢艷靜盤算著該如何通過援疆力量的注入,讓這片富饒的土地產出更高附加值的優(yōu)質稻米。于是,她與林汝楷、曾績等三明援疆農技專家深入調研,組建項目組,積極推動開展廣東地鄉(xiāng)富硒水稻項目。

  習慣了粗放式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模式的袁家村村民,對如何發(fā)展富硒水稻項目還比較陌生。于是,叢艷靜與隊友們走村入戶,和當地鄉(xiāng)村干部、村民交流,讓他們了解優(yōu)化種植品種、加強田間管理、打造特色品牌等現代農業(yè)理念。一次次走訪,一次次談心,村部的板凳坐熱了,村民的臉也混熟了,終于讓富硒水稻種植的理念走進當地百姓的心里。

  為打好“富硒水稻”品牌,叢艷靜主動爭取后援,聯系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為村里免費開展稻田土壤和稻米硒含量測試。為保證土樣取樣測定的準確性,叢艷靜自己下田取土樣寄回福建。當收到土壤硒含量達到富硒標準的檢測技術報告時,大家都十分興奮,廣東地鄉(xiāng)富硒水稻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專業(yè)支撐。

  叢艷靜還主動聯系新疆農科院、三明農科院、內蒙古興安盟農科院的水稻專家,引進多個水稻新品種試驗試種。2024年5月,她與隊友林汝楷、廣東地鄉(xiāng)黨委委員趙志祥率領袁家村干部和種植戶一同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科院,拜訪自治區(qū)水稻首席專家王奉斌,探討富硒水稻產業(yè)發(fā)展路徑,并在8月份邀請專家們到袁家村進行現場指導。

  在明瑪兩地農技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廣東地鄉(xiāng)富硒水稻綠色高效種植示范基地項目順利推進。叢艷靜從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引進的水稻新品種興粳6號、興粳21號,第一年試驗試種就表現出了良好的生長性狀。

  每當和遠在三明永安的家人分享援疆成果時,全家人都為這份共同的榮譽感到驕傲。今年剛上二年級的兒子羅梓宸,在課堂上讀到《葡萄溝》課文時,自豪地說:“老師,我媽媽就在援疆!”2024年暑假,叢艷靜的一雙兒女來到了瑪納斯,更近距離地了解媽媽的援疆工作,更近距離地走進瑪納斯當地的生活。時空無距,心底有愛,他們漸漸喜歡上了這片曾經遙遠的土地。這一次,羅梓宸向媽媽發(fā)布了新的指令——“新疆太美了,媽媽你要繼續(xù)援疆!”

  瑪納斯成為叢艷靜一家共同的牽掛。

  一份使命傳播農業(yè)新發(fā)展理念

  “參政興邦、建言履職,積極工作、服務社會!”2010年加入九三學社時那句鏗鏘的誓詞常常在叢艷靜的腦;厥,激勵著她主動履職,擔當使命,服務三農。

  多年來,她堅持進鄉(xiāng)村、下農田,開展農業(yè)技術推廣及科研,她參與的福建稻田土壤有機質提升技術、福建特色果茶綠色高效施肥技術、紫云英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與生產利用關鍵技術等項目,先后獲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福建省科技進步獎等。她堅持走基層、訪群眾,深入調研,提出社情民意建議10多條。先后5次獲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員會、九三學社三明市委員會社務工作先進個人、參政議政先進個人等榮譽。

  選派援疆工作以來,每次回到永安,叢艷靜都第一時間到九三學社三明市委永安市基層委員會匯報工作,希望能夠發(fā)揮九三學社各界力量,為援疆工作添磚加瓦。

  2024年,叢艷靜利用回鄉(xiāng)探親假期,參加了九三學社三明市委永安市基層委員會關于鄉(xiāng)村振興的課題調研。在龍巖市,當她看到,九三學社科特派團隊幫助一家企業(yè)轉變經營理念,爭取科特派項目、資金支持,實現企業(yè)發(fā)展大翻身的真實案例后,受到了很大啟發(fā)。

  “九三學社在發(fā)揮科技力量上大有可為,科特派模式值得復制推廣!”調研結束后,叢艷靜主動與永安市科技局對接,探討組建科技團隊,選準企業(yè),開展對口幫扶。假期結束后,叢艷靜重返援疆崗位,圍繞推動瑪納斯農業(yè)結構調整,繼續(xù)這一課題的思考與探索。

  瑪納斯縣食用菌栽培曾一度繁榮,但后來日漸萎縮,市場品種較少。面對當地方興未艾的庭院經濟以及閑置的大棚資源,叢艷靜與林汝楷等三明援疆農技專家們積極思考,并和瑪納斯農業(yè)技術專家們一同深入鄉(xiāng)鎮(zhèn)開展調研,因地制宜引進適宜的食用菌品種。

  2023年,廣東地鄉(xiāng)兵戶村新建了14座設施大棚用于種植香菇。土肥專業(yè)出身的叢艷靜對食用菌栽培并不熟悉。于是,她多次前往廣東地鄉(xiāng),深入種植大棚,學習掌握出菇管理技術。她還上網購買了一套香菇菌棒注水針,并從大棚取回幾個香菇菌棒帶回指揮部,在宿舍門前的院子里,用泡沫箱、花盆栽培。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小小的花盆里結出了厚實肥美的香菇。她開心地把自己種出的香菇拿到指揮部食堂烹飪,香甜、醇美的味道得到了隊友們的認可,大家都開玩笑說:“以后指揮部吃菇就靠你了!”

  “叢艷靜這位女同志,肯學善學,說干就干!爆敿{斯縣農牧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沈波副主任感慨,正是三明援疆農業(yè)專家的這股執(zhí)著勁,調動起了他們本地農技干部的熱情與干勁,推動了瑪納斯農業(yè)結構向更新、更優(yōu)、更好發(fā)展。

  為推廣雪蓮菇庭院種植,叢艷靜與隊友們申請援疆資金購買了菌包,并與昌吉州、瑪納斯縣的農技員們一道下鄉(xiāng)辦培訓班,向農牧民們免費發(fā)放食用菌棒7000個,受益農戶1000多戶。

  在瑪納斯鎮(zhèn)一處種植基地,育苗戶杜瑞娟正為自己培育種植的黃椒轉色時間晚、果實較小而感到發(fā)愁,敿{斯縣飲食喜辣,但當地的螺絲椒因年年種植,抗病力下降。為促進辣椒品種的改良,叢艷靜和隊友們將永安特色品種黃椒引到了瑪納斯。叢艷靜來到杜瑞娟的試種基地后,細心察看,給出了“果形好、已達到永安原產地標準”的鑒定結論,并提出了提前移栽及疏植的建議。叢艷靜的一席話,讓杜瑞娟吃了定心丸,也更增添了她種植發(fā)展黃椒的信心。

  2022年以來,叢艷靜與當地農業(yè)干部、援疆隊友們先后推動引進果、蔬、糧、菌等新品種25個,引進指導推廣食用菌、水稻、援疆茶、果蔬、多胎肉羊養(yǎng)殖等新技術新項目27項,組織瑪納斯農業(yè)干部群眾3批次43人赴三明市開展食用菌、茶葉、畜牧業(yè)等特色農業(yè)產業(yè)考察學習,其中13人取得中級茶藝師技能資格。

  “農業(yè)技術援疆的著力點在哪里?九三學社社員的履職發(fā)力點在哪里?”隨著一個個“新特優(yōu)”農業(yè)品種的推廣,一項項惠及當地群眾的“短平快”農業(yè)項目的落地,叢艷靜從中找到了答案。

  一份責任同心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你首先是一名援疆干部,其次才是一名專業(yè)技術干部!钡诙卧校敿{斯縣委副書記、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揮部指揮長蘇建章的一席話深深觸動了叢艷靜,這一次她更主動融入三明援疆指揮部綜合性工作中,用心用功做好每一項援疆工作,用情用力傳遞更多三明援疆好聲音。

  在指揮部,每天她總是早早來到辦公室,做好辦文、辦會、接待、文電處理等工作。夜深了,她還在辦公室忙碌,整理檔案、匯總數據、撰寫報告,每項工作都認真完成。辦公室工作瑣碎而繁雜,農業(yè)專技出身的叢艷靜堅持邊學邊問,邊學邊做,用細心、出色的表現贏得了指揮部同事們的認可和肯定。蘇建章指揮長形象地稱叢艷靜是指揮部的“黏合劑”。

  身處異鄉(xiāng),遠離家人,許多援疆干部都經歷著環(huán)境不適應、飲食不習慣、工作枯燥單一的考驗。為活躍團隊氣氛,叢艷靜和同樣有著跑步愛好的林汝楷一起,發(fā)動隊友們參與到健康晨跑運動中。從最初的晨跑5公里,到后來的10公里,大家在運動的過程中收獲了健康和快樂。她還經常發(fā)動大家一起參加瑪納斯文體活動,融入當地生活。在2023年瑪納斯冰雪節(jié)冬季迷你馬拉松賽上,叢艷靜獲得全縣第六名,在2024年瑪納斯首屆鄉(xiāng)村半程馬拉松賽上跑出了1小時55分38秒的好成績。

  在指揮部里,叢艷靜是大家的好隊友、好搭檔。她與林汝楷同在農業(yè)組,兩人互相配合,謀劃推動落實“新特優(yōu)”產業(yè)項目,研究制定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政策。林汝楷返鄉(xiāng)探親期間,叢艷靜便獨自擔當起培訓辦班、現場指導、技術推廣等工作。“我不在她在,她不在我在”,談起這位好搭檔,林汝楷給予了充分肯定。

  作為三明第九批11名援疆干部中的唯一女性,她與援疆醫(yī)生范智榮共同擔當后勤食堂保障“AB崗”。范智榮外出時,叢艷靜都會默默頂崗,配合做好食堂采購、臨時接待等事項。每當援疆干部家屬來到指揮部時,叢艷靜總是熱情相迎,一張親切的笑臉、一道溫馨的祝福、一桌團圓的飯菜,讓遠道而來的探親家屬們感受到了指揮部大家庭的溫暖。

  這份大家庭的溫暖,不止于指揮部,叢艷靜還努力把它延伸到瑪納斯的鄉(xiāng)村。

  2024年7月,塔西河鄉(xiāng)紅沙灣村食用菌種植大戶周海全生了一場大病,先后到瑪納斯縣、石河子、北京等地住院。叢艷靜主動聯系上周海全愛人楊紅,并帶領其他援疆農技干部前往探望,鼓勵周海全夫婦戰(zhàn)勝病魔。

  7月下旬,周海全種植的3畝多榆黃菇正處于出菇高峰期。周海全家人手不足,短時期內如果不完成采摘就會造成損失。叢艷靜得知消息后,馬上帶領援疆農技干部乘坐出租車,來到離縣城30多公里的紅沙灣村,幫助周海全把所有菇采收好,并曬干儲存好。

  吳玉輝所著的《援疆干部》一書,一直擺放在叢艷靜的床頭,她反復讀了好幾遍!叭绻麤]有去援疆,我呀,是在重復著昨天的故事,確切地說,是在延續(xù)著昨天的故事。而到新疆,卻是在書寫著新的故事。人也許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書中這段話深深觸動了叢艷靜,激勵著她在援疆旅程中書寫更精彩的人生。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瑪納斯已經成為叢艷靜人生旅程中的精彩一站。為期一年半的第二次援疆將于2024年11月結束,叢艷靜再次向組織上遞交了第三次援疆申請。

  天山北麓、瑪河之畔,這位靈秀、干練的女子期盼繼續(xù)書寫援疆工作新的履歷,在援疆道路上,繼續(xù)綻放雪蓮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