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8月14日電(記者齊湘輝 岳夕彤)在臺北老城區(qū)一處不起眼的舊宅,走上五樓,臺灣的“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映入眼簾。這座小小的紀念館,是臺灣首座也是唯一的“慰安婦”紀念館,保留了臺灣已知59名“慰安婦”的歷史資料。
展館不大,分區(qū)展出了臺灣“慰安婦”口述資料、照片、影像及書籍等資料5042件,“慰安婦”相關(guān)權(quán)益運動、“慰安婦”個人物件、身心工作坊作品等相關(guān)文物共730件。
運營這個紀念館的臺北婦女救援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援會”)長期從事“慰安婦”受害人救助。以“阿嬤”來稱呼臺灣幸存的“慰安婦”,一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關(guān)于臺灣“慰安婦”史實曝光時,這些幸存者已經(jīng)是六七十歲的長者,臺灣社會稱這個年齡層的女性為“阿嬤”;另一方面,婦援會也想提醒大眾,她們既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也是普通的臺灣“阿嬤”,具有早年臺灣女性既溫柔又堅強的特質(zhì)。
據(jù)婦援會估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臺灣有將近2000名“慰安婦”受害者,最后愿意出面指證的僅59位。2020年12月,“阿嬤家”發(fā)布消息,一位近百歲高齡的“慰安婦”在當年11月初因病離世。至此,臺灣已知“慰安婦”僅存最后一人。
攝影師黃子明從2000年起開始拍攝臺灣“慰安婦”。他用鏡頭記錄了當年臺灣“慰安婦”赴東京參加多個“慰安婦”支援團體舉辦的“女性國際戰(zhàn)犯法庭”,以及她們?nèi)粘I畹恼掌。他和其他兩位攝影師的作品集結(jié)成“臺灣‘慰安婦’幸存者影像紀錄”攝影集,成為重要歷史資料,也擺放在紀念館供人翻閱。
他們拍攝了“阿嬤”們的傷痛和憤怒,記錄了一場又一場“阿嬤”的告別。黃子明說,2000年開始拍攝“阿嬤”時,臺灣還有30多位“慰安婦”在世,這些年看著她們一個個離世“很感慨”。他和許多“阿嬤”的感情都很好,包括已經(jīng)過世的林沈中、滿妹和蓮花等。
紀念館用照片、錄音和當時的衣著等還原了林沈中、滿妹、蓮花等勇敢公開身份的歷史。一段段被日軍哄騙欺凌、侮辱傷害的血淚控訴,讓人不忍卒聽;一張張身體上布滿傷痕的照片,令人不寒而栗。
不光身體上傷痕累累,“慰安婦”們心靈上更備受創(chuàng)傷。日本政府至今沒有就“慰安婦”問題向世界和受害者進行深刻的反省和謝罪,不承認在“慰安婦”問題上的國家責任,始終否認“強迫性”,企圖抹殺歷史真相,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
臺灣只剩下最后一名已知“慰安婦”,黃子明認為,日本政府仍想“以拖待變”,“拖個幾年等當事人都死了,再過幾代,或許這問題就沒人討論了”。
每年的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婦援會近日舉辦記者會,呼吁臺灣各界重視“慰安婦”的傷痛記憶,將這段歷史放入歷史館、課綱以及大眾書籍。
一項網(wǎng)絡(luò)調(diào)查顯示,有超過半數(shù)的臺灣民眾沒印象,或是從未在課堂上接觸到“慰安婦”歷史;同時,高達九成民眾支持將這段歷史納入歷史館與教科書。
婦援會董事長葉德蘭說,希望這些臺灣“阿嬤”的集體記憶與傷痛能夠?qū)懭虢炭茣,讓世人永遠銘記。